宜兴古称荆邑,春秋时属吴。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年),改荆邑为阳羡县。
宜兴羊角山在1976年发现了紫砂窑址,从考古角度明确了北宋前期就有紫砂器制作。元人蔡司霑《霁园丛话》里有一段文字:
“余于白下获一紫砂罐,有‘且吃茶,清隐’草书五字,知为孙高士遗物,每以泡茶,古雅绝伦”。
在明代专论紫砂壶的著作《阳羡茗壶系》中,我们可以一窥明代紫砂泥的丰富色彩:“泥色有海棠红、朱砂紫、定窑白、冷金黄、淡墨、沉香、水碧、榴皮、葵黄、闪色、梨皮诸名......”
和今天类似的饮茶方式,是从明代开始。明洪武二十四年,朱元璋下令禁止制造费时费力、工序繁冗的团茶,改制散茶、叶茶。明朝人便改用茶壶容茶,煮沸水冲泡,再注入茶杯饮用。
明时更注重茶的形色之美,由于泡茶的需要,身型小巧、方便啜饮的紫砂壶更契合茶人心意茶具,有“世间茶具称为首”之美誉。
热衷于品茶的吴地文人,十分推崇江苏宜兴所制的紫砂壶,文徵明的曾孙文震亨,曾在《长物志》中说:“茶壶以砂者为上”,并道明原因:“盖既不夺香气,又无熟汤气”。
紫砂艺术历经数百年潮流变化,饱经历史沧桑而魅力不减。自明清以来,不论物质生活是否富足,形形的爱好者对紫砂艺术的追捧都未曾中断。
长久以来,紫砂传承的经典壶型使用者众多,而精工的紫砂品茗杯则极少,观复博物馆推出【朱泥扁珠壶】
明清时期,紫砂器风靡,因朱泥窑温高,冲泡时散热慢,以朱泥为胎的紫砂壶,一度纵横茶界。
古人说“养壶如养性”,进而养出壶的气韵及生活的意趣来,实在是至美的人生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