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叶小船到巍巍巨轮,“乘风破浪”向海图强;从“开天辟地”到“红色江山”,“百年峥嵘”初心如磐……
汝窑、哥窑、钧窑、建窑、越窑、宜兴窑、景德镇窑、醴陵窑等各大名窑,青瓷、白瓷、汝瓷、钧瓷、紫砂等各种品类,陶、瓷、竹、木、金属、漆器等各种材质,茶器、水器、花器、香器、摆件等各种形式……题材丰富,品类多样的茶器具在火与土的碰撞中,百花齐放。
“水为茶之母,器为茶之父。”一件小小的茶具,蕴含中华茶文化的文化记忆和审美情趣,也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文化精神。
9月29日,来自全国13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135位名家大师的117件(套、组)茶器具作品汇聚嘉兴博物馆,器象万千红船情——全国茶器具大师大作献展开幕。此后,这些茶器具将捐赠给嘉兴收藏。
嘉兴市委书记张兵在开幕式中说,此次展览,全国茶器具界积极参与、大力支持,作品兼具艺术性、思想性、观赏性,生动反映了茶器具界对中国的爱戴之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热爱之心,充分体现了艺术家们的高超技艺和工匠精神,无论是对于用茶器具讲好中国故事、大力弘扬中华茶文化,还是对于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深入开展好党史学习教育都具有重要意义。
柴米油盐酱醋茶,是老百姓的开门七件事,琴棋书画诗酒花茶,是文人的八大雅事,上至文人士大夫,下至贩夫走卒,喝茶,不仅是生理之饮、生活之饮,更是文化之饮、健康之饮,茶和茶文化早已融进中国人的日常生活。
今年是中国成立100周年。4月26日,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和嘉兴市委宣传部联合发布“器象万千红船情——全国茶器具大师大作献展”作品征集启事。谈到征集活动,嘉兴市委宣传部文化产业与出版处处长沈飞说茶具,“我们希望通过这次展览宣传嘉兴,继承发扬传统文化,弘扬红船精神,同时,也希望把好的作品留下来,为本地茶器具发展打造学习交流的平台。”
全国茶器具界艺术家们热烈响应,精心投入到创作中。“我们原计划征集百件作品,没想到最终收到了117件(套、组)。”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兼学术与宣传部部长陈永昊谈起此次活动感慨万千,“在征集过程中,很多人打动着我,大师们对党的感情和创作热情,超出我们的想象,很多大师的作品价值很高,但此次都无偿捐赠嘉兴。黄云鹏捐赠两件作品分别给上海、嘉兴,都是他亲自操刀、精心创作;109岁的乘清长老虽是一位僧人,但也以自己的精心之作,表达了他对党的感情。”
让陈永昊印象深刻的还有与嘉兴的合作,在时间短、任务紧的情况下,嘉兴市委、市政府和有关部门所展现出的工作热情和周到的服务让他们感动,“除此,还有很多热心的社会组织和个人,比如嘉兴吴允馨女士、浙江省浙东越窑青瓷博物馆馆长陈国桢、浙江现代陶瓷艺术博物馆馆长杨亚明、湖州民间陶瓷研究者晋武成,都做了很多工作。”
经评委认线件(套、组)特别荣誉奖、10件(套、组)一等奖、20件(套、组)二等奖、40件(套、组)三等奖,将由南湖革命纪念馆收藏,18件(套、组)入围奖,由嘉兴市博物馆收藏。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郑宁是此次评委会主任,他在开幕式中代表组委会和评委会简单介绍了此次活动征集及评审,“年龄最大的是中华禅墨研究会名誉会长、四川什邡玉佛寺住持乘清长老,今年109岁,最小的是就读于景德镇陶瓷大学的王金玲同学,今年23岁。”
在采访中,郑宁对活动不吝赞美,“作为一场以茶具为主题的全国性展览,意义更在于其开创性和传承性。”茶器具全国性展览较少,茶具设计展、产业化展览较多,多是传统陶瓷工艺的传承。“这是一个很好的开始。茶器具作为茶文化载体,此次展览将之提高到文化、艺术以及传承精神的高度,赋予茶具更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郑宁看来,此次展览在建党百年举行,既显示中国茶器具艺人从历史延续到当代的技艺传承,也反映了从1949年至今,陶瓷艺术的发展状况及时代精神,“无论是对传统工艺的传承和宣传,还是对陶瓷工艺生活化的拓展,或是工匠精神、文化内涵的传承都很有意义。”他希望这类展览延续下去,点和点连成线,促进中国茶文化的发展,“这次展览以各个产区工艺美术大师、美术师为主体,传承技艺,很不错,我希望能调动高校更年轻的创作力量,将创新性、学术性和工匠的技艺性融合,创作更多精品。”
在建党百年之际,中国革命红船的起航地——嘉兴,举行“器象万千红船情——全国茶器具大师大作献展”,无论是参展艺术家,还是参观嘉宾都觉得非常有意义。正如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会长、茶器具文化委员会主席、浙江省政协原主席周国富在开幕式中所说,“共享红色革命文化、优秀传统文化、茶和茶器具文化美美与共的风景,同庆建党百年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2周年,深情表达全国茶器具界和茶文化界致敬我们伟大的党、伟大的祖国和伟大的时代的感恩之情,意蕴深远。”
“此次展出的117件(套、组)作品,有三分之一为高校艺术家及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等的作品,艺术特点突出。”谈及此次展出的大师大作,陈永昊总结了三大艺术特点。
主题鲜明,大师们或直接歌颂党的艰苦奋斗的精神,歌颂党的百年历程,或通过继承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陶瓷文化来弘扬党的精神。比如漆器艺术家、设计师沈云堂的漆器作品《莲》,谐音“廉洁”,表现中国的优秀品质。
材质风格多样化、多元化,有非常传统艺术的表现,也有与时俱进的当代创新,有的很大气,有的精致玲珑,变化很多。比如此次活动会徽作品《乘风破浪》,是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王文兵的作品,“器型上将传统创新结合起来,很大气。”
另外,此次茶器具展也是生活艺术化,艺术生活化的一次生动展现,比如高级工艺美术师葛晓青、施丽萍、卜灿璨合作的彩塑作品《红色娘子军》,就是一组茶空间的布景,充分展示茶文化的生活美学。
“茶器具的评审主要是对工艺及工艺传承,艺术构思及创新性的评价,同时,挖掘其文化内涵,探索其与生活的结合。”郑宁在评审中发现茶器具的几大主要产区,譬如宜兴紫砂、德化白瓷、河南钧窑以及景德镇等地的大师们,在这个展览中体现得比较全面,对中国整体工艺呈现也比较全面。
此次展览中,许多大师大作给郑宁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年轻的中国陶瓷工艺大师刘红生,作品钧窑《雄风尊》无论是造型和釉色都跟传统不同,有创新;葛军在宜兴紫砂《百年峥嵘》中展示了造型等各方面的创意;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首位建盏曜变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陆金喜的《百年记忆》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比较深入;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级非遗吉州窑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刘品三的《“清廉”吉州窑釉下彩绘荷花纹瓶》也很有文化底蕴……郑宁也应邀参展,青花釉里红的陶瓷作品《红果》是他为这次展览专门创作的,秉持他一贯自由、随性的风格,“这次的青花釉里红不是以传统瓷土,而是以陶土来造型,以红果的意向契合建党百年的主题,轻松个性的画风,与喝茶的自由状态相结合,凸显的是茶器具的生活化。”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著名紫砂艺术家葛军是此次到会的艺术家代表,来自宜兴的他,出生在红色家庭,奶奶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就已入党,父亲是抗美援朝的空军,母亲是边防警察,都是老党员,葛军大学时就入了党。他对党充满炽热的爱,“繁荣富强的年代,给了艺术工作者安心的创作环境,创作出属于这个时代的作品。”
此次,他带到嘉兴的是紫砂组件《百年峥嵘》。为了创作这件作品,今年3月,他专程来嘉兴采风,瞻仰红船,在南湖革命纪念馆,他看到“开天辟地大事变”的题字,迸发灵感。他在传统紫砂的基础上,结合瓷工艺,以南湖红船、井冈山、古田、延安、遵义、西柏坡等六个重要节点作为创作素材,六把壶由小到大,由低到高,代表着中国从无到有,一步一个台阶,壶在变大,象征着党在壮大,将红船精神、为人民服务、艰苦奋斗等精神、情感充分表达,呈现新中国成立之艰辛与祖国繁荣昌盛之不易。
作品是葛军和女儿葛秋儿合作,他设计,女儿制作,花了三个月,“嘉兴组织这次活动,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党课,也给我们一个创作交流的机会和平台。参展的百余位工艺美术大师都很认真,都是针对主题专门创作,能参加此次活动非常有意义。”葛军捐赠了六件套中的《开天辟地》给嘉兴,表达对嘉兴的热爱。
中国陶瓷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遗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黄云鹏带来了他亲手打造的《粉彩万花向阳象耳一统尊》。器型源于商周青铜器一统尊,象征九州同心,全国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开启新的百年奋斗征程,“尊口外撇,向上敞开,寓意对外开放、积极向上的精神;尊腹丰圆、饱满,寓意有着五千年文明史、14亿人口的中国博大、包容的大国风范;颈肩处塑有象耳,瓶谐音平,太平有象,寓意中国进入太平盛世,人民福寿康宁。”在瓶腹处黄云鹏以34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及特别行政区的特色花组成花团锦簇的纹样,并且在中心处有圆形开窗,以矾红描金工艺分别描绘南湖红船和北京。整件作品为粉彩万花瓷工艺,是黄云鹏带着五个助手,花一个月打造,“工艺精湛、细腻,颜色艳丽,寓意好、艺术性高,有收藏价值。嘉兴是中国革命红船起航地,此次我们把这件反映党的百年征程的作品留在嘉兴,更有意义。”
王文兵为了准备此次展览的作品专门到嘉兴、上海采风。一到南湖,看到红船静卧于波光粼粼的湖面,让他找到作品的立意。他以最擅长的青瓷材料高温烧制,天青色的釉面醇厚素净,就像南湖的水。整体以传统茶盘为基础,像一艘乘风破浪的航母,“我是军迷,这次以航母的意向来进行整体设计,象征着中国的百年征程,从一叶红船到巍巍巨轮,也寓意着中国带领中华民族乘风破浪,向海图强,走向复兴。”
从上往下看,天青色的湖水中点缀两座小山,青山绿水,自有一片祥和宁静。为了打造出满意的作品,王文兵从草图、小稿到最终完成,数易其稿,“参加这个意义重大的展览,我想做到最好,工艺与设计都要做到极致。”《乘风破浪》获得多方好评,也成为此次活动的会徽,对此王文兵非常意外,也非常自豪。出生温州的他,通过此次活动真正了解了嘉兴,“嘉兴作为地级市,做这样一场展览,无论是规模、品位,以及当地筹办活动的用心,都让我大吃一惊,参加的工艺美术大师也都很认真,作品各具特色。”此次他捐赠《乘风破浪》给嘉兴,王文兵一直认为无论价值高低,好的作品是要留给社会,留给珍惜的人。(陈苏 朱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