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白,器形贵小,当时许多的瓷窑多生产小而精巧,色白的茶具同时还出现了一种茶洗,形状如碗和:清代张心泰《粤游小识》有记述:潮郡尤嗜茶……以鼎臣制宜兴壶,大若胡桃,满贮茶叶,用坚炭煎汤,乍沸泡如蟹
古代茶具,泛指制茶、饮茶使用的各种工具,包括采茶、制茶、贮茶、饮茶等大类,陆羽《茶经》就是这样概述茶具的。现在所指专门与泡茶有关的专门器具(古时称茶器),按狭义的范围,主要指茶杯、茶碗、茶壶、茶盏、茶碟、托盘等饮茶用具。宋代以后,茶具与茶器才逐渐合一。目前,则主要指饮茶器具。《茶经》中详列了与泡茶有关的用具28种、八大类,对茶具总的要求是实用性与艺术性并重,力求有益于茶的汤质,又力求古雅美观。茶具又称茶器具,茶器,有广意和狭义之分:广义来说:是泛指完成泡饮全过程所需设备,器具,用品及茶室用品亦统称为茶道具。狭义意来说:仅指泡和饮的用具,即主茶具。茶具的历史一、渊源(一)茶具的发展我国最早饮茶的器具,是与酒具、食具共用的,韩非在《韩非子》中就说到尧时饮食器具为土缶,一种小口大肚的容器。我国的陶器生产已有七八千年历史。浙江余姚河姆渡出土的黑陶器,便是当时食具兼作饮具的代表作品。西晋(公元265-316年)左思(约公元250-约305年)的《娇女诗》,其中有“心为茶荈剧,吹嘘对鼎春秋时代,煮成羹汤而食,这时候的烹饮方法和器皿与煮饭菜相同,没有什么特别的烹饮方法和器皿。到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交替时期,由于以压制饼茶为主,这是除上述所举煮、饮和储藏用的茶具外,又添了炙、研和烧汤用的器具。从秦汉到唐代,随着饮茶区域和习俗传播的扩大,人们对茶叶功用认识的提高,促使陶器业飞跃发展,瓷器已出现,茶具越来越考究,越来越精巧。秦汉时期,泡饮方法是将饼茶捣成碎末放入瓷壶并注入沸水,加上葱姜和橘子调味。饮茶已有简单的专用器皿。陶器业飞跃发展,瓷器也已出现陆羽《茶经》“四之器”中所列,连同附件统计,煮茶、饮茶、和储茶用具共有29件。生活讲究的家庭都备有24件精致茶具,为全套的碾茶、泡茶、饮茶器具。皇宫贵族家庭多用金属茶具(20世纪80年代后期,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出土了成套唐代宫廷茶具),而民间却以用陶瓷茶碗为主。那时瓷制茶碗主要的有青釉、白釉两种。浙江越瓷最为著名,四川、福建等处均有著名的瓷窑,杜甫有诗称赞四川大邑生产的茶碗:“大邑烧瓷轻且坚,扣如哀玉锦城传,君家百碗胜霜雪,急送毛斋也可怜。”茶壶在唐代以前就有了。唐代人把茶壶称“注子”,其意是指从壶嘴里往外倾水。唐代末期,世人不喜欢“注子”这个名称,甚至将茶壶柄去掉,整个样子形如“茗瓶“。因没有提柄,所以又把茶壶叫偏提。后人把泡茶叫点注。就是根据唐代茶壶有注子一名而来。宋代的饮茶方法为“点茶法”,饮茶器具与唐代相比大致一样,只是煎茶的,已逐渐为点茶的瓶所替代。“汤瓶”。当时俗称“茶吹”,或“铫子”,又有“镣子”之名,因瓶口小,难以观察到瓶中水沸的情况,只好靠听水声来判断水沸程度茶具。宋代明间饮茶多用茶盏,盏是一种小型茶碗,口敞小底,有黑釉、酱釉、青白釉及白釉等多种。公元1269年)集宋代点茶用具之大成,以传统的白描画法画了十二件茶具图形,称之为“十二先生”,并按宋时官制冠茶炉),木待制(木茶桶),金法曹(碾茶槽),石转运(石磨),胡员外(茶葫芦),罗枢密(茶罗),棕从事(棕帚),漆雕密阁(茶碗),宋朝烧制茶具著名的产地有五大名窑,即官窑、哥窑、汝窑、定窑、钧窑。官窑在杭州;哥窑在浙江龙泉;汝窑在今河南省临汝县(古属汝州);定窑在今河北省曲阳县,古属定州,故有定窑之名;钧窑在河南禹县神后镇,禹县古名钧州而得名。元代茶具元代茶具从某种意义上说,无论是茶叶加工、饮茶方法、使用的茶具,元代都是上承唐、宋,下启明、清的一个过渡时期。元代统治中国不足百年,在茶文化发展史上,找不到一本茶事专著,但仍可以从诗词、书画中找到一些有关茶具的踪影。在当时既有采用点茶法饮茶的,但更多是采用沸水直接冲泡散茶。用于明代茶具,对唐、宋而言,可谓是一次大的变革,因为唐、宋时人们以饮饼茶为主,采用的是煎茶法或点茶法和与此相应的茶具。元代时,条形散茶已在全国范围内兴起,饮茶改为直接用沸水冲器具成了多余之物,而一些新的茶具品种脱颖而出。明代对这些新的茶具品种是一次定型,因为从明代至今,人们使用的茶具品种基本上无多大变化,仅仅在茶具式样或质地上有所变化。茶具以“瓷器为上”,“黄金为次”。清代以后,除边疆少数民族外,茶具慢慢形成了以瓷器和玻璃为主的局面。(一)茶具的进化宋末开始,发明蒸青散茶制法。饮用散茶时,不碾成碎末,全叶冲泡,不用盐调味,重视茶叶固有香味。蔡襄在皇佑元年至五年(公元1049---1053年)间写的《茶录》是当时的代表作,在下碾、茶罗、茶盏、茶匙、汤瓶的性质用法与茶汤品质的关系。元代茶的变化主要在于壶的流子(嘴),宋代流子多在肩部,元代则移至腹部。这是江西景德镇青花瓷异峰突起,闻名于世。青花瓷不仅国内珍爱,而且远销国外,特别是日本,因“茶汤之祖”珠光氏特别喜欢这种茶具,后来青花茶具又定名为“珠光青瓷”。天目茶碗也传到日本,12世纪至14世纪,日本佛僧到我国天目山佛寺留学,曾带回天目山茶碗,这种茶碗施有黑釉,因此在日本,人们把这种带黑釉的陶瓷通称为天目瓷。天目茶碗有黄天目、白天目、黄践、戳变、油滴鳖宋代以后,饮茶偏重于品,茶具有了较多的变化。许次纾《茶疏》道:“其在今日,纯白为佳,兼贵于小。”紫砂茶具始见于北宋欧阳修《和梅公仪尝建茶》诗:“喜见紫瓯吟且酌,羡君潇洒有余清。”宋代诗人苏轼提梁式的紫砂壶(东坡壶)明代时,品茶瓷色尚白,器形贵小,当时许多的瓷窑多生产小而精巧、色白的茶具。同时还出现了一种“茶洗”,形状如碗和盂,底部有孔,是饮茶之前用来冲洗茶叶的。16世纪中国瓷器出现在法国市场,致使法国人惊叹不已,大加赞扬。明代中期以后,又出现了用瓷器和紫砂壶的风近年来,在浙江上庐出土了一批东汉(25---220年)瓷器,出土器物中有碗、壶茶盏、托具等。经北京故宫博物馆,上海、浙江考古单位鉴定,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瓷茶器。这对研究古代青瓷茶具有重要价值。二、茶具种类按用途可划分为:茶杯、茶碗、茶壶、茶盖、茶碟、托盘等饮茶用具。按茶艺冲泡要求可划分为:煮水器、备茶器、泡茶器、盛茶器、涤洁器等。按茶具的质地可划分为:金属茶具、陶土茶具、瓷器茶具、漆器茶具、玻璃茶具、金属茶具、竹木茶具、搪瓷茶具、玉石茶新石器时代的重要证明。粗糙的土陶硬陶釉陶(表面敷釉)。宜兴古代制陶颇为发达,在商周时期,就出现了几何印纹硬陶。秦汉时期,已有釉陶的烧制。陶器中的佼佼者首推宜兴紫砂茶具,早在北宋初期就已经崛起,成为别树一织的优秀茶具,明代大为流行。目前紫砂茶具品种已由原来的四五十种增加到600多种紫砂茶具紫砂壶和一般陶器不同,其里外都不敷釉,采用当地的紫泥、红泥、团山泥专制焙烧而成。由于成陶火温较高,烧结密致,胎质细腻,即不渗漏,又有肉眼看不见的细孔,经久使用,还能汲附茶叶,蕴蓄茶味;且传热不快,不致烫手;若热天盛茶,不易酸馊;即使冷热聚变,也不会破裂;还可直接放在炉灶上煨炖。紫砂茶具还具有造形简练大方,色调淳朴古雅的特点。紫砂壶的主要泥料有天然五色陶土,即:紫砂泥、朱砂泥、大红泥、墨绿泥、本山 绿泥等,是陶都宜兴的一大特产。丰富的 陶土资源深藏在当地的山腹岩层之中,杂 墨而不墨,质地细腻和顺,可塑性较好经再三精选,反复锤炼,加工成型,然后放 入1100至1200的高温隧道窑内烧炼成 陶。由于紫砂泥中主要成分为氧化铝、硅、 铁及少量钙、锰、镁、钾、钠等多种化学 成分,焙烧后成品呈现出赤红枫、紫似葡 萄、翥似墨菊、黄似柑橙、绿似松柏等色 泽,绚丽多彩,变化莫测。 紫砂茶具的发展 有余清。”宋代诗人苏轼提梁式的紫砂壶(东坡壶) 明代嘉靖、万历年间,先后出现了两位卓越的紫砂工艺大师----龚春(供春1506-1566年)和他的 徒弟时大彬(1580-1650年)。“供春壶”,造 型新颖精巧,质地薄而坚实,被誉为“供春之壶, 胜如金玉。 时大彬的作品,突破了师傅传授的格局而多作小壶,“千奇万状信出手,”“宫中艳说大彬壶”。 制壶大师 清代:陈鸣远(1651-1722年)、扬彭年、扬风年兄妹和邵大亨、黄玉麟、陈寿珍、 清代紫砂茶具,以清初陈鸣远和嘉庆年间扬彭年制作的茶壶尤其驰名于世。 陈鸣远制作的茶壶,线条清晰,轮廓明显,壶盖有行书“鸣远”印章,至今被视为珍 扬彭年的制品,雅致玲珑,不用契子,随手捏成,天衣无缝,被人推为“当世杰 江苏溧阳知县陈曼生,癖好茶壶,工于诗文、书画、篆刻,由陈曼生设计,扬彭年 制作,再有陈氏竣刻书画。其作品世称 17世纪,中国的茶叶和紫砂壶同时由海路传到西方,西方人称之为“红色瓷器”。 15世纪,日本、葡萄牙、荷兰、德国、英国的陶瓷工人就先后把中国的紫砂壶作为标本加以仿造。 至今仍为日本人民视为珍品。 18世纪初,德国人约.佛。包特格尔(J。F。Bottger),不仅制造了紫砂陶,而且在1908年还 写了一篇题为《朱砂瓷》的论文。本世纪初,紫 砂陶曾在巴拿马、伦敦。巴黎的博览会上展出, 并在1932年的芝加哥博览会上获奖,为中国陶瓷 史增添了光环。 紫砂茶具不仅畅销国内,而且远销日本、 菲律宾、澳大利亚、 新加坡、罗马尼亚、 美国、德国、法国、 英国、意大利等50多 个国家和地区,参加 过70多次国际性博览 会,获得过金奖,颇 受好评。 •东坡提梁壶 一套茶具只有具备了容积和重量对比例恰当,壶把的提用方便,壶盖的周围合逢, 壶嘴的出水流畅,色质和图案的脱俗和谐, 整套茶具的美观和实用得到融洽的结合, 才能算作一套完整的茶具。宜兴茶具便有 这些特点。 精美紫砂茶具 我国茶具最早以陶器为主。瓷器发明之后,陶质茶具就逐渐为瓷质茶具所代替。瓷器茶具又可分 为白瓷茶具、青瓷茶具和黑瓷茶具等。 1、白瓷茶具:唐代饮茶之风大盛,形成了一批以 生产茶具为主的著名窑场,《唐国史补》载,河 南巩县瓷窑在烧制茶具的同时,还塑造了“茶神” 陆羽的瓷像,客商每购茶具若干件,即赠送一座 瓷像,以招揽生意。河北任丘的邢窑、浙江余姚 的越窑、湖南的长沙窑、四川大邑窑,也都产白 瓷茶具。 白瓷,早在唐代就有“假玉器”之称。北宋时,景德窑生产的瓷器,质薄光润,白里泛青,雅致 悦目,并有影青刻花、印花和褐色点彩装饰。 元代,景德镇因烧制青花瓷而文明于世。青花瓷茶具,幽靓典雅,不仅为国内所公认,而且远销 国外。 明朝时,在永乐、宣德青花瓷的基础上,又创造了各种彩瓷,产品造型精巧,胎质细腻,彩色鲜 丽,画意生动,十分名贵,畅销海外,国际上誉 我国为“瓷器之国”。